close
其他相關筆記
教師檢定-課程發展【課程統整的形式(Fogarty十種統整形式)】
此筆記為教程課堂筆記
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轉移
- 教育科學化一量的研究
- 社會科學新的研究典範一質的研究
今課程研究的焦點應在於人的主體性,個人的生活經驗應成為研究對象。
自傳文本崛起的歷史背景
- 自傳可說是一種生命史的書寫,就其字面之意義而言為自我生命的書寫,是一個人將生命史中的一些過去寫成文字,編輯成書(王麗雲,2000)。
課程論述典範的轉移
- 以往課程關注的是課程的What 和How的問題。
- Pinar認為回答的是課程中Why的問題。
- 課程理論的建構應植基於學習者的生活經驗與主體性,就會產生屬於自己的課程理論和實踐。(充分展現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觀,且突破以教師指導下一切學習經驗,回到學生在人生路上的漫遊經驗)
- Piner(派納)的「再概念化學派」,是對傳統泰勒模式的批評所形成的。此派學者要求重新思考、反省與解釋課程的內涵,賦予課程新的概念,對於課程理論的主要影響是在「潛在課程」方面
- 功能在於:彌補科學化的不足、提醒或揭露一些課程中原本沒有被發現或是被忽略的重要部份、留意避免不良的潛在課程。
- e.x.以前的課本都有「男主外,女主內」的不良「潛在課程」。再概念化就是重新思考、解釋這個現象,而不是單純設定目標後並且執行(泰勒模式)。
- 在後結構主義影響下,Pinar等人主張課程即文本(curriculum as text)。任何經驗皆可當作文本來解讀,這種文本的詮釋過程全由讀者來詮釋文本並抗拒任何權威的詮釋
- 文本不只指被書寫出來的文字作品,也更廣地理解為人類所創造出來的所有事物一藝術作品、文化產物、人工產品、學校制度、各種教學實務與課程等。
- William Pinar提出的課程理解典範有別於以設計、程序、實施、評鑑為要的課程發展典範,崇尚理論思維所帶來的學術自由及心智自由,其不以技術取向為依歸,而以知識基礎作為突破外在壓迫環境的平台,除重視個體性外,也重視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脈絡因素對個體的綜合影響。
- 「概念重建」、「課程即文本」、「課程即複雜對話」是Pinar自1970年代演變至今的重要概念,其中「課程即複雜對話」可代表課程理解典範的真諦。
理論基礎一- 現象
學
現象學的課程
- 重視個人的直接生活經驗,對於這些原級經驗,現象學所尋求的是本質的根源和意義的再造。
- 建立在情境基礎上的,它所產生的知識是為了幫助人類理解潛藏在表象後面的意義,非純然的知識認知。
理論基礎二- 存在主義
- 存在主義更強調「我」的獨特性,以及自由意志。
- 教育經驗應重視的是現在(present),是個體對於當下生活經驗的反省。教育應尊重個體的發展,讓學習者有自由開展的空間。
理論三-心理分析
- Freud
- 潛意識理論
- 自由聯想
- Jung
- 意識<>個人意識、集體無意識
- 個體化完成自我
- 心理分析是分析個體過去經驗如何對現在的行為和意識所產生的影響,是自傳式課程探究的有力基石。
- 就課程發展而言,我們應從個體的角度切入,探討學校課程與人格統整之間的互動影響。
Pinar的自傳式課程研究法
- 早期的自傳式研究法著重於人格的統整,晚近自傳研究法強調透過閱讀他者的傳記從而增進對自我及他者的理解。
- 主要是個體掌握自己的意識流動,在了解「過去」、「現在」、「未來」三種時間向度的關係。
- 回顧<>過去一前瞻<>未來一分析<>現在剁過去與未來的回應一綜合<>整合
自傳文本的課程訴求
一、強調人的主體性
- 目的:凸顯個體的自我意識
- 強調:主體間的藝術溝通和建構
- 著重:個體經驗的探究和省思
二、重視意義的理解
- 研究者自己深切的反省和理解。
- 讀者也需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來理解。
- 讀者要帶著詮釋者自己的處境進入研究者的情境脈絡,是一種開放互動的「我一你」關係。
三、尋求自我的認同
- Pinar(1985)從心理分析的角度指出,學生模仿楷模,會產生了自我認同的扭曲。
- 自傳文本提醒我們,課程應從個人生活經驗的回顧與反省裡,理解屬於自我的經驗和行動;使個人覺得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令人滿意的,建構一個真實性的自我。
四、闡明課程即生活經驗
- 重視學生的個別生活經驗。
- 尋求內在生命和外在世界的聯結。
- 探究的不只是個人生活的理解或個人的反省,更可追求歷史或社會真實性以及社會意識的反省。
自傳文本在課程實踐上的應用
一、課程經驗反思
- 經驗的省思與對話產生個人知識,並展望未來的願景與可能性。
- 台灣目前九年一貫課程來看,綜合活動學習領二域在其十項指定內涵中包括了「自我探索與瞭解」和「生命教育」,應是可以切入應用的契機。
- 亦可以作為重大議題的課程實踐方式,特別是性別平等教育、環境教育,以及生涯發展教育等。
- 教師帶領學生從個人的經驗出發進行自傳寫作,或閱請他和的負傳文本;並透過踪堂的分享、對話和討論,使學生形成敏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
- 在日本中小學廣為實踐的「生計日誌」的自傳高作或台灣的中小學學生在日常學習中要撰寫日記或週記,都在培養學生反思生活的能力。
二、師資培育
- 在於提升教師的自我理解,在探究個人受教和教學實踐經驗的過程中,進行自我和實踐的反思、批判及轉化。
- 給大學階段的職前教師,指派他們在修課期間持續地撰寫反思日誌。
三、教師實踐知識
- 將教師知識的發展置於其生命經驗開展的時間向度上,以深入理解形塑和影響教師知識的因素及其過程。
- 透過合作式自傳的探究歷程,促進在職進修教師理解自己的思維和行動:
- 教師提出學校中的個人經驗。
- 將此種經驗所書寫成的自傳作品與研究社群的成員們共同分享。
四、課程意識
- 目的是提升教師自身的批判意識、走向解放之途。
- 教師課程意識的覺醒是對自身視之為理所當然的課程現象、活動及事件等,持續進行批判反思的內在心理活動,其永遠處於進行當中,而沒有完成的狀態。
五、課程領導
- 而課程領導者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自我理解,可以激發教師進行反思的探究活動。
- 課程領導者在進行課程判斷與決策的實踐工作,展現的是一種課程慎思的折衷藝術與創意。
自傳文本課程的批判
一、忽視社會文化對個體的影響性
二、誇大自我意識的批判功能
三、難以產生具體可行的實踐模式
四、容易產生自戀情節
總結
- 期望自傳文本可以讓教師或者是課程學者,在面對課程發展時產生不同的思維,減少課程的僵化與宰制情形。
- 也期盼有更多的教師教學故事或傳記問世,讓自傳文本有更具體的豐富內涵,落實課程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係。
其他相關筆記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