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其他相關筆記

教師檢定-課程發展【課程意義與種類】

教師檢定-課程發展【課程即是文本】

教師檢定-課程發展【教學目標、學習目標概述與撰寫】

教師檢定-課程發展【課程設計的模式】

教師檢定-課程發展【課程統整的形式(Fogarty十種統整形式)】

教師檢定-課程發展【課程設計意識形態】

教師檢定-課程發展【課程實施】

教師檢定-課程發展【課程評鑑的模式】

 

壹、課程設計的選論取向

一、W.W.Bisner &E.Vallance的分類

  • Curriculum as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process 認知過程發展取向課程(學科)
  • Curricllun as teehnology 工學取向課程(科技)
  • Curriculum as self-actualization自我實現取向課程(目標)
  • Curriculum as social reconstruction-relevance 社會重建關聯取向課程(社會)
  • Cumiculum as academic rationalism學術理性主義取向課程(專業)

二、黃政傑學者的分類

(一)學科取向的課程設計

  • 認知過程發展(重過程)
  • 學術理性主義(重內容)
  • 上述兩者的整合

(二)學生取向的課程設計

(三)社會取向的課程設計

  • 社會適應取向
  • 社會重建取向

(四)科技取向課程設計

  • 工學取向的職務分析
  • 編序式課程設計

貳、課程設計模式多樣化

  • 應依目標及教材的性質,採用不同的課程設計模式
  • 應重視學生能力與社會需求,深入了解教科用書編輯、活動分析法、學生需求、社會需求等課程設計方法的特點與缺點,互相彌補

參、討論

  • 以自身過去的經歷而言,曾經接觸過哪些課程設計?哪一個是你最認同的?
  • 為五種課程設計的模式,分別舉出適用的課題

肆、課程組織

一、規準

  • 傳統的學科知識邏輯組織是依照學科概念的順序,呈現學術理性思考的結果,採用的是演繹法,先介紹概念而後發展,但不見得適合學生。
  • 「學科論理組織結構」(學科本位的老師)與「學生學習經驗之心理邏輯順序」,往往衝突,如何加以調和是重要課題。

二、概念架構

課程設計,包含課程成分與要素的組織,存在著兩個基本的組織面向:水平與組織。

  • 水平組織(horizontal organization):是使課程工作者著重於課程範圍(scope)與統整(integration)的概念,也就是將課程要素並列的安排。例如將不同科目的內容(例如歷史、人類學與社會學)安排在當代研究一門課程裡的水平組織。
  • 垂直組織(vertical organization):是強調順序性(sequence)與繼續性(continuity)的概念,係有關課程設計要素縱的位置安排。例如將「家庭」的單元放在一年級的社會科中,而將「社區」的單元放在二年級的社會科中,就是垂直組織的一個例子。

三、邏輯組織與心理組織結合的原則有三:

  1. 越低年級越適合心理組織,越高年級越適合邏輯組織。
  2. 容易學習的優先,慢慢導入附有意義的課程。
  3. 先概述通論,在進入演繹分論,最後歸納總結。

四、課程組織的原則

學校課程組織原則應包含垂直、水平組織

  1. 學習時間的垂直組織:每天>周>月>學期>學年>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
  2. 不同學科的水平組織:統整校內外的生活經驗

伍、目標的垂直分類

  1. 宗旨(Aim):具備良好的外語溝通能力
  2. 目的(Goal):具備英文的聽、說、讀、寫能力。
  3. 目標(Object):能以英文的聽、說、讀、寫等方式與他人進行簡單的溝通
  4. 單元教學目標(instructional objective):能正確聽辯說出常用的英文禮貌句
  5. 行為目標(behavioual objective):表達歉意時,會說出I'm sorry.

陸、目標的排序方式

  1. 思考生活世界:空間、時間、物質特性。
  2. 思考概念關係:概念層次、複雜度。
  3. 思考探究過程:探究的邏輯。
  4. 思考學習的過程:熟識性、難易度、學生發展階段、興趣維持。
  5. 思考利用方式:運用程序。

柒、課程內容選擇原則

  • 依目標選擇適當內容
  • 兼顧深度與廣度
  • 具重要性
  • 正確性
  • 考慮難易度+具實用性
  • 具時效性
  • 具彈性
  • 配合學習時間
  • 經濟性

捌、課程活動選擇的原則

  • 練習原則
  • 兼具多種目標
  • 變化原則
  • 興趣原則
  • 能力原則
  • 經濟原則
  • 參與原則
  • 指導原則

玖、課程組織的原則

一、順序原則

  1. 簡>難
  2. 熟悉>不熟悉
  3. 具體>抽象
  4. 整體一部分一整體
  5. 時序
  6. 由先決條件的學習優先
  7. 概念相關聯
  8. 依探究順序
  9. 依學習者的發展階段
  10. 依工作順序

二、繼續性原則

三、統整原則

  • 知識間之關連
  • 內容與生活間之關連
  • 內容與社會脈動之關連
  • 認知、技能和情意等目標之關連

四、漸進加深加廣銜接

拾、課程組織的類型

  • 個別科目課程
  • 相關課程(95)
  • 融合課程
  • 廣域課程
  • 核心課程
  • 活動課程(經驗課程)

一、以科目和科目之間的關係為依據,根據L.T. Hopkins的六分法,有

  1. 科目課程或學科課程(subject curriculum):分科課程及學科課程,即人們熟悉的各種分科、科目或學科,如國文、數學。
  2. 相關課程(correlated curriculum):二學科間發生關係,例如同一時間國文科教唐詩,歷史科教唐代歷史。
  3. 融合課程(fused curriculum):有關的學科消除界線,合成一個大的學習領域,如社會研究包含歷史、地理與公民。
  4. 廣域課程(broad fields curriculum):各融合課程之間又產生關係,如自然領域與社會領域合成生活科。一些學者並不區分融合課程與廣域課程,人們平日說的合科或自然科與社會科皆是融合課程與廣域課程。
  5. 核心課程/主題統整(core curriculum):以問題或概念為中心,以一學科或學習重點為核心,將其他學科或經驗做適當的配合,國內較少這種課程。
  6. 經驗課程(experience curriculum):學生興趣及需要為中心,完全打破學科界線,以社曾生活、事物、問題及學生經驗當核心,統合各知識與經驗。
    強調做中學,又稱活動課程。

二、課程組織與教育哲學關係

  • 科目課程(個別科目、相關、融合、廣域)>課程即科目>精粹主義
  • 核心課程>課程即計畫>社會行為主義
  • 活動課程>課程即經驗>經驗主義

 

其他相關筆記

教師檢定-課程發展【課程意義與種類】

教師檢定-課程發展【課程即是文本】

教師檢定-課程發展【教學目標、學習目標概述與撰寫】

教師檢定-課程發展【課程設計的模式】

教師檢定-課程發展【課程統整的形式(Fogarty十種統整形式)】

教師檢定-課程發展【課程設計意識形態】

教師檢定-課程發展【課程實施】

教師檢定-課程發展【課程評鑑的模式】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yancloudstudio 的頭像
cyancloudstudio

青雲工作坊cyancloudstudio

cyancloudstud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