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提倡者:艾森克(H.Eysenck)、沃爾培(J.Wolpe)、班杜拉(A.Bandura)、克蘭波茲(J.Krumboltz)、索瑞森(C.Thoresen)

行為改變技術(beha-vioral modification):認為不適應行為是經由學習而來,因此應藉實驗心理學所建立的學習原則來修正刺激與反應之間不適當的連結,以改變不適應行為。

認知行為治療

S>R

古典制約:刺激替代

操作制約:後效強化

  喜歡的刺激 厭惡的刺激
給予後的反應 正增強 懲罰
反應後撤銷 削弱 負增強

 

一、基本觀點

(一)人性論

認為感變環境比改變遺傳容易

(二)行為學習

行為是制約學習的結果,不當的行為是學習而來的

二、諮商方法

再教育、再學習或反制約

(一)建立關係與確立目標

  1. 諮商員向當事人解釋諮商目標的意義與目的
  2. 當事人決定其預期的目標
  3. 雙方共同探討目標的可能性、優缺點及其可能的危機

(二)行為諮商策略

  1. 系統減敏法:以鬆弛(relaxation)作為反制約的媒介,先將令當事人產生焦慮的刺激,由弱到強作層次,令當事人想像最弱的刺激,將刺激重複與鬆弛狀態相對出現。
  2. 內在抑制法(internal inhibition):與系統減敏法相反概念,引起焦慮的刺激在短期時間內不斷大量呈現或不斷想像,直到讓個體產生疲乏而對此不再產生反應為止。諮商員甚至還加上旁白加強此種恐怖的氣氛。
    • 內瀑法(implosive therapy)
    • 洪水法(flooding)
  3. 嫌惡治療法(aversion therapy)::不當行為出現,給予懲罰,
  4. 示範法(modeling):模範生
  5. 自我肯定訓練(assertive training or social skills training):
    1. 訓練當事人提高聲量、與他人保持眼光的接觸
    2. 給予當事人正向或負向的回饋
    3. 提供示範
    4. 角色扮演
    5. 給予當事人社會增強
    6. 給予家庭作業,當事人自行演練、紀錄,增進諮商效果
  6. 認知-行為治療(congnitive-behavior modification):
    1. 訓練當事人覺察自我的思想、感受、生理反應、人際行為
    2. 改變當事人消極、不適當「內在對話」(internal dialogue),代之以積極的「內在語言」
    3. 加強對自我信心,學習新的適應行為,建立積極正向的語言

 

其他輔導諮商相關文章

教師檢定-輔導諮商【當事人的權利】

教師檢定-輔導理論與實務【心理分析學派】

教師檢定-輔導諮商【個體諮商學派 Individu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教師檢定-輔導諮商【意義治療法logotherapy】

教師檢定-輔導理論與實務【當事人中心諮商法】

教師檢定-輔導理論與實務【理性-情緒諮商法Rational-emotive counseling】

教師檢定-輔導理論與實務【現實治療法 Reality therapy】

教師檢定-輔導理論與實務【完形治療法 Gestalt therapy】

教師檢定-輔導理論與實務【溝通分析法 Transactional analysis】

教師檢定-輔導理論與實務【諮商技術彙整】

教師檢定-輔導理論【特殊的諮商關係問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yancloudstudio 的頭像
    cyancloudstudio

    青雲工作坊cyancloudstudio

    cyancloudstud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